0000001至0000100!“百”炼成钢:沪高校就业协议“前百号”均来自上海交大,学子全部投身重点行业
发布时间:2022-04-19 23:06:00 人气: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培训中心
疫情没有挡住学子们毕业和就业的步伐。干部培训近日,又一批上海交大的学子满怀激情与理想,自觉肩负时代使命,即将奔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2022届毕业生中,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0000001号-0000100号签约学生均来自上海交大,全部投身国家重点行业单位。他们仰望星空,踔厉奋发助力强国复兴梦;他们乘风破浪,奋楫扬帆为祖国发展保驾护航;他们扎根基层,砥砺前行中践行时代责任。交大人始终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勇于承担属于时代青年的初心使命,追寻充满激情热血的青春梦想。
编号0000001:逐梦星空志在云天
4月16日,在太空“出差”半年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顺利返航,民企培训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完美收官。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孙一唯的就业去向也“尘埃落定”——她签约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就业协议编号0000001,立志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西部崛起贡献力量。
孙一唯
孙一唯生在西部、长在西部。从小,国企培训“长大后扎根西部”的种子就在她的心中慢慢发芽。“‘神舟’载人、‘嫦娥’探月、‘天宫’对接……每一次中国航天向前跨越一步,都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孙一唯说,她家中有多位长辈就职于航空航天系统,从小耳濡目染祖辈、父辈们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的精神,在学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在学院老师的鼓励下,她选择了博士毕业后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从事研发设计工作。就像一滴水,孙一唯坚定地汇入了中国航天事业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洪流中。
王晓燕
陈强
王承
同样选择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还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王晓燕、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毕业生王承、航空航天学院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毕业生陈强。政协委员培训王晓燕选择到四川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航空材料的发展贡献力量;陈强最终选择签约了我国航空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的翘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发挥自身所学扎根行业;王承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与火箭动力系统设计尤其是我国新一代火箭低温动力系统设计的专业需求十分吻合,毕业后他选择了去钱学森曾经工作过的航天一院服务。
“我们的梦想是星辰大海”
王庆虎
“兴船报国、向海图强”,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王庆虎,硕士毕业生张宇祥、管俊宇则选择了“深蓝”。对他们而言,来到上海交大之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等前辈的事迹不再仅仅是“故事”,从蛟龙入海到万米深潜,从海洋石油981到天鲸号,在交大求学期间,蕴含“兴船报国”情怀的种子终于落入了土壤。
张宇祥
“对我来说,交大一代代船海人都是我的榜样。”人大代表培训张宇祥说,2020年初,学校科技成果“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当时他正在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读研一,深受鼓舞。他跟随学院就业实践团走访多个研究院所,与行业大师的近距离交流,在毕业求职季,张宇祥最终选择了追随黄旭华学长的脚步,将奔赴江城武汉,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扎根奋斗。
管俊宇
管俊宇的选择也是武汉。在就业实践中,纪检干部培训管俊宇认识到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参与更多专业实践来提高个人能力。于是他先后在研究机构、设计院、船级社等行业相关单位系统学习船舶结构、船型设计等专业知识,参与相关船型建模和计算分析工作。在实习中,他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在船舶结构、流体、算法等多个领域,加深了自己对船舶与海洋工程各个方向的认识。“把个人信念和家国情怀紧密结合”,管俊宇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行业。他作为学生的身份即将结束,作为造船人的身份却才刚刚开始,他将延续自己的海洋强国梦,为兴船报国贡献一份力量。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胡珊青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胡珊青签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和这里“结缘”,是因为一次社会实践。2021年暑假,胡珊青参加了学院的四川就业实践团。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中国科技城——绵阳,参观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老师们的交流中,胡珊青定下了“做民族脊梁”的志向。返校后她便立刻提交了简历,并如愿以偿收到了录用通知。
李泽阳
左发兴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李泽阳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毕业生左发兴同样选择在国家重点行业建功立业。党委干部培训“一个人想要做到这份坚持和担当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如此,我也想成为像黄旭华院士这样的人。”在毕业的十字路口,回顾起以黄旭华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他们年轻时做出的职业选择,一个无比笃定的声音在他们心中响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勇担责任使命,与祖国同向同行,投身到国家重点事业建设中去,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左发兴说。